常熟新闻网首页

手机新闻网

新闻客户端

争创普法全国先进县市“七连冠”

时间:2020年11月13日

发布人:常熟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黄薇

主题:介绍“七五”普法相关情况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七五”普法的考核验收年。本期新闻发布厅邀请常熟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科长黄薇,为大家介绍“七五”普法的相关情况。

问 什么是“七五”普法,“七五”普法的背景是怎样的?

从1986年开始,全国启动了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此后以5年为单位,普法工作一直推进到今天,从未间断。通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本市连续六次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市),是全国唯一的普法先进“六连冠”县(市)。“七五”普法从2016年启动,2020年收官,2019年本市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目前正冲刺普法全国先进县市“七连冠”。

问 每五年是一个普法规划周期,最近的“七五”普法的特色亮点是什么?

“七五”普法实施以来,本市以争创全国普法先进“七连冠”为核心,组织实施普法重点项目,依托全国率先开展的“数字门牌”建成“普法E家”平台,打通法律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米;首创普法责任制落实媒体专栏《午间风法治会客厅》,编撰出版全国首部普法类志书《常熟市普法志》;建成常熟市综合执法普法教育基地,构建“一个教育基地、一支宣传队伍、一套工作机制、一组普执品牌”四位一体的“普法+镇域综合执法”常熟模式。2019年12月2日承办了“法治让生活更美好”全国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首推常熟法治文化体验行虞山线,打造“法治+生活”普法模式,获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充分肯定,为争创“七连冠”打下了坚实基础。

问 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是普法工作的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本市是如何做的?跟以往的工作模式相比,又有哪些变化?

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就是把国家机关普法责任进一步细化、实化,在执法的过程中进行实时普法、精准普法,以生动直观的方式把法理、情理讲清楚,让群众在法治实践中感受法治精神。

一是“三张清单”压实普法责任,普法工作由“软任务”转变为“硬指标”。本市连续出台《“七五”普法责任清单》《常熟市进一步加强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常熟市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实施办法》等,建立健全普法责任、任务、活动等“三张清单”制度,明确“谁来普”的普法责任主体。责任清单将全市“七五”普法规划细分为5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和78个三级指标,分解落实到全市各部门和乡镇板块。任务清单从组织领导、学法制度、以案释法、普法实践、基础工作等五个方面,明确各部门20个普法任务,保证普法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活动清单则是由常熟市法宣办每年明确全市重点普法活动,统筹确定全市每月法治宣传重点主题,“七五”以来共实施206项部门主要普法活动项目。

二是“资源整合”形成齐抓共管,普法主体由“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化”。坚持多主体运作、多资源整合、多维度拓展,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基础上,全力激发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构建“法宣办+成员单位”的普法联动机制,先后开展“新家园新梦想”“德法涵养文明 共建绿色生活”“疫情防控·法治同行”“学法律守规则·防风险除隐患”等主题普法活动。构建“专业队伍+志愿服务”普法新模式,建立健全普法联络员、法治文化顾问团、市镇村三级普法讲师团、百名兼职法治副校长、千名普法志愿者等普法骨干队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百姓城管”“百姓河长”等志愿者参与到文明交通宣传劝解、水法宣传、城市管理等专项行动,成为常熟普法生力军。

三是“三个节点”推进以案释法,推动普法内容从“纸面上”转变为“生活中”。积极落实《关于实行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以案释法”制度的规定》,2016年初,开设“说法释法”电视专栏,每周用常熟方言讲述本地发生的涉法故事,有案情、有法理、有分析,目前已播出202期。2017年底,依托微信微博“双微”平台,开设“每日一案”普法专栏,用简单明了的法言法语,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法律故事”。2018年,开设普法责任制媒体栏目“午间风·法治会客厅”,普法成员单位上线解读法律法规及最新政策。坚持每季度编印《“以案释法”案例集》,打造“生活法律案例库”。

问 刚才提到的“法治+生活”普法模式,如何让法治融入百姓生活?

法律即生活,生活即法律。本市积极探索“法治+生活”普法模式,推动法治与文化、历史、城市相融合,建设法治文化“新高地”。

一是法治与文化相融合,推进全覆盖阵地。坚持点、线、面相结合,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推进阵地生活化。点上,常熟市“法与生活”互动体验馆围绕“衣食住行”,通过图文解法、多媒体互动、实物展出、场景体验等多种形式,生动诠释“法在生活中”的质朴道理。2020年该馆被省司法厅推荐申报第三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线上,借助虞山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优势,充分挖掘法治元素和历史传承,将言子旧宅、翁同龢纪念馆、方塔廉政公园、常熟法治文化街、虞山法治之旅、常熟市历史法治文化街、税收普法教育基地等串联成线,首推常熟法治文化体验行虞山线,建设“虞歌法韵”和“无忧海虞”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彰显常熟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面上,各部门围绕各自宣传重点,打造税收普法教育馆、安全生产警示教育馆等各具特点的法治文化阵地。全市镇(街道)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100%,法治元素全面融入公园、街区、商场等公共场所。

二是法治与历史相融合,创作全周期作品。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资源,推进作品创作生活化。编纂出版全国首部普法志书《常熟市普法志》,首创法治公益文创设计大赛,积极打造虞山篆刻、董浜灯谜、尚湖戏曲、辛庄评弹、古里山歌、碧溪诗词等“一镇一品”法治文化特色品牌。围绕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娱、乐、游”等方面,征集富有时代特征、具有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篆刻、书画、摄影、诗词、童谣、楹联、公益广告、动漫、微电影等法治文化作品。“七五”普法以来,全市共创作法治动漫、公益广告262部,法治微电影73部,普法小戏小品55部,法治廉政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877篇。在全国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中,本市获一等奖3个,三等奖4个,并成为全省唯一获“优秀组织奖”的县级市。

三是法治与城市相融合,实施全媒体联动。实行“线上、网上、掌上”一体融媒体传播体系,推进传播生活化。实行媒体公益宣传,不断扩大《法在身边》《午间风》等法治宣传专栏的社会影响力。发挥政务新媒体集聚效应,首推“政能量”微信小程序,公安、人社、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微信公众号为广大市民讲好法治故事,成为具有传播力、公信力的新媒体集群。“留住美丽·定格法治”随手拍、“一分钟学宪法”、“七五普法·与你同行”、“法治常熟·你我共建”等新媒体活动,吸引了100多万人次“粉丝”参与。全面实施“法治宣传全屏计划”,占领全市760辆出租车、1120辆公交车车载TV、300余块气象屏、84块公交站点广告屏以及23家影院、8万数字电视开机画面等阵地,新增40辆普法公交车,营造“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社会氛围。

问 《民法典》的宣传教育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送法进校“空中学”、主题活动“引导学”、依托阵地“身边学”、云端普法“掌上学”、送法下乡“全民学”等形式,掀起《民法典》学习宣传热潮。组建民法典专家讲师团、青年志愿宣讲团,启动“百日百场《民法典》主题宣讲”。建设千米宣传长廊,启动全民“一站到底”挑战赛,组织作品创作征集,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宣传教育,形成全方位、渗透式宣传格局。

问 本市乡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如何?

本市法治乡村建设以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攻方向,以增进农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基本目标,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司法行政牵头实施,组织、宣传、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出台了《常熟市法治 乡 村 建 设 三 年 (2020—2022)行动计划》等制度文件,加大了保障力度。建设路径概括为“一个统筹二个围绕三治融合四大行动”。

“一个统筹”,指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确保法治乡村建设正确政治方向和实践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保证。

“二个围绕”,指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将乡村基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一切活动及村民的所有行为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三治融合”,指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突出自治的核心地位,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注重德治的熏陶功能。“四大行动”,指实施法治乡村建设体系完善、基础强化、惠民服务、载体优化“四大行动”,夯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基础性工作。

    声明:所有来源为“常熟日报”和“常熟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12-52778455,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责任编辑:SJX]

标签: